中醫藥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局限,大部分中成藥制藥技術較落后,存在粗放、低效、高耗等問題,導致相關藥品標準難以提升。“這些是做大做強中藥產品,提升產品有效性安全性,提升國際市場份額必須直面的關鍵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了解,我國第一代中藥制藥技術創始于上世紀70年代,稱為“中藥工業1.0”;上世紀90年代出現了第二代中藥制藥技術,以中藥制藥設備的“管道化、自動化和半自動化”為技術特征,可謂“中藥工業2.0”。目前,我國中藥制造業普遍處于工業2.0進程中,傳統制藥工藝與現代制藥技術并存。
“當制藥工業跨入大數據時代,仍采用陳舊制藥技術的企業將可能被淘汰出局。中藥制造業應當從粗放型向智慧型升級,從而實現提高藥品質量、減少質量風險等。”張伯禮指出。
對此,張伯禮建議:由工信部、食藥總局牽頭,制定中藥制藥質量提升發展規劃,啟動中藥質量提升工程。如何使用化學成分差異度大的藥材原料制造質量一致性較好的中藥產品,唯有通過中藥制藥工程科技創新才能實現。為切實提高中藥產品質量,必須將制藥工藝與制藥工程技術創新研究延展前移到中藥新藥研發階段;而對于已上市的中成藥品種,應當實施制藥技術升級改造。
其次,他建議發展改革委、社保局、衛計委等部門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進行制藥技術升級和產品質量提升的科技創新活動,研發費用納入成本,并享受減免稅收,對質量提升產品實現優質優價。
第三,建議建立中藥制藥信息大數據倉庫。不均質的藥材要生產出均質的藥品,需要動態的制藥工程控制,工藝過程具有很高的復雜性。如果不對制藥過程進行全面持續的數據采集分析,就難以透徹地認知控制藥品質量的各項要素。中藥制藥過程的分段式工藝布局形成了“各自為政”的割裂式控制現狀,積累的大量數據分散在各自的“信息孤島”,無法有效用于制藥過程控制與管理決策,導致實現中藥生產全程質量控制目標的技術難度極大。因此,需要建立中藥制藥大數據標準和數據分析技術,將結構性與非結構性數據整合進“大數據倉庫”,重新建構中藥工業技術格局,為實現智慧制藥奠定基礎。(記者郭爽)